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2014 台北數位藝術節「平坑時代」介紹

 2014daf965315

每年底的「台北數位藝術節」已成為臺灣數位藝術領域中最具指標性的年度重要活動之一。數位技術已全面浸染的我們的日常生活,多元跨域的數位藝術演進亦是當代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命題,在數位匯流以及數位文化的時代中,數位化演進改變文字、影像、聲音等媒介匯流連結之方式,在產製面上,它重新界定了新的工作形態、人際交流等方式,我們也成了數位藝術生態圈其中一環,故今年 2014 第九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將以「平坑時代(Ecosystem)」為主題。

何謂「平坑時代」呢?從根本上來說,數位時代就是一個平坑時代。這或許另我們聯想到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撰寫的著名書籍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但更進一步的說,「坑」是數位時代的重要隱喻,一個「坑」就是一個在特定時間內必須被完成的任務。在這個數位工具充斥,但時間資源稀缺、加以問題必須快速被解決的年代,我們已經無法被動地等待不可預期的現代主義式烏托邦,或者是現代主義式革命的到來。「現在就去做!」,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律令。填平一個又一個「坑」的這種專案問題解決模式,已然成了資訊社會探知並修補自身諸多缺陷的方法。

一個「坑」也是一個生態系。數位工具大幅提升了機械的生產力,進一步將人的身體從勞動現場大幅地解放出來,人們因而擁有更多專業工作之外的過剩智能,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角色:「駭客」「創客(maker)」。除了單兵作戰之外,他們也以各自的特殊技能一起填坑,在不同的坑中承擔不同的功能,也在諸多小型生態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九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邀請了來自歐、美、亞洲共七件作品展出,以下是相關的介紹:

 

美麗心靈|Eunoia

invite-work-1-2-818x462 invite-work-1-3-818x462

朴麗莎(Lisa Park)的〈美麗心靈〉(“Eunoia”)清楚地揭示了人類在數位科技新進展中所具有的具身性(embodiment)位置。資訊工具不再只是身體的延伸,還是思考的延伸,人工智能論述所表達的,正是「機器亦能思考」這個命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相較於機器所具有的不能取代性,正是依其所處情境快速做出價值判斷,以及轉換行動方式的能力。如果缺乏了這樣的能力,我們就無法理解「現在就去做!」這種填坑修補的急迫性。

 

瀕危物弦樂團|Very Loud Chamber Orchestra of Endangered Species 

invite-work-2-2-818x462

碧娜尤妲絲(Pinar Yoldas)的〈瀕危物弦樂團〉(“Very Loud Chamber Orchestra of Endangered Species”),以及保羅凡諾斯(Paul Vanouse)的〈視線翻轉〉(“Ocular Revision”),則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為「填坑」作出貢獻。一方面,這兩個藝術家的創作場域恰恰位於藝術、科學與科技的交界處,他們的作品轉化並擴展了生態學與基因科技這兩個科學領域既定的感知方式,在展場空間中創造出具體而微的大自然與實驗室空間。另一方面,他們致力將既有資訊以清晰簡便的方式加以展示的「資訊視覺化」方案,正是數位時代中,人們進行快速判斷最需要的認知工具。

 
搖擺唱詩|Pendulum Choir
invite-work-3-4-818x462invite-work-3-5-818x462

〈搖擺唱詩〉是由九位無伴奏合唱團員與十八支液壓千斤頂所構成的原創作品。合唱團員各自被固定於腳下的傾斜平台上,共同構築成生動渾厚的聲體。此作品透過各種物理狀態自我呈現,其形態亦隨著聲音的響亮程度而變化,流轉於抽象、反覆、抒情或敘事的聲音之間。團員的身體與聲音在與重力共舞之同時亦對抗著重力。他們之間的相互磨擦與閃躲創造出微妙的複調聲樂。

另一方面,團員亦透過電子聲響破壞他們之間原有的凝聚力,迸發為熱情的律動或是著魔般的黑暗儀式。此件勇於創新之作品奠基於科技複雜性與動態身軀抒情性之結合,並以某種機器人式的諷喻形式展現從生命邁向死亡的旅程。

 

戴換性別|Gender Swap

invite-work-4-2-818x462 invite-work-4-4-818x462

男女主角突然交換了身體在戲劇中時常見的戲碼,透過這一突然的身體變換,產生的不只是觀眾的他者觀看樂趣,更富有一種有趣的自我認識再定義。戴換性別〉乃「成為『他者』機器」計畫系列作品中最新的裝置作品,此作品之創作靈感源自神經科學與虛擬實境的最新發展,它是由兩具配備第一人稱攝影機的頭戴式顯示器組成的系統,使用者便是透過該攝影機彼此交換視點。

此作品之目的在於使不同性別的兩位使用者進行親密而又相互尊重的性別認同探索。使用者透過此系統同步行動,藉由觸摸與行動探索對方的身體。此項系統唯有在使用者維持協調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功用,藉此培養使用者換位思考之能力,是不是讓人聯想到《環太平洋》或是《EVA》呢?

 

自體基因|AutoGene

invite-work-5-1-818x462invite-work-5-2-818x462

〈自體基因〉賦予觀者的第一印象是一座簡單的商品雕塑,使觀者耽溺於虛假的安全感中。然而,當此裝置作品的開關啟動後,此種安全感隨即消散殆盡。這些看似平凡的雨傘頓時幻化為神奇的運動物件。在看似控制著此裝置運動的音樂伴奏下,環形的構圖安排結合雨傘開合的鮮明對比,形成抽象且轉瞬即逝的圖案。當這些機械式像素在時空中完成預先編排的舞蹈動作時,觀眾便被迫透過比較舞蹈與動畫的關聯性來重新鑑賞這件作品。

 

螺線管|SoleNoid β

invite-work-5-3-818x462 invite-work-5-5-818x462

八隻閃亮的踢踏舞鞋對稱地擺放成圓形,連接電路控制機電閥與壓縮汽缸的電腦控制著它們的活動。這些活靈活現的舞鞋面對不同方向運動,在一個特殊的圓形平台上敲打出馬爾科.威爾德所編的曲目。在鞋底的嵌入物增強鞋尖與鞋跟敲打平台的音量,使聲音時而與節奏同步,時而逆拍。這是一場多重音調的音樂會,一切均如此短暫、尖銳,甚至在某些快速的橋段令人聯想到響板的聲音。〈螺線管β〉是一件由人造大腦協調控制的裝置作品,使我們成為機械運動劇場的觀眾,而且還聯想起許多節奏音樂和身體運動。

 

視線翻轉|Ocular Revision

invite-work-7-1-818x462

〈視線翻轉〉這件作品運用替代機制來分析並展示去氧核醣核酸(DNA)圖像。這套新穎的圓形「凝膠電泳」設備反映出生命科學的研究焦點已從「生命本身」轉移至較為簡約且無生命的去氧核醣核酸。
這件作品不僅翻轉對當代基因體學的一個關鍵比喻之詮釋,亦推翻所謂「遺傳圖譜」或「基因圖譜」之基礎。這兩個術語是指將特定的基因以實驗方式置於去氧核醣核酸序列中。去氧核醣核酸是製作基因圖譜的主體。然而,在〈視線翻轉〉中,凡諾斯以去氧核醣核酸為媒介(而非主體)來製作圖譜,透過選擇性地處理常見微生物的去氧核醣核酸,創造出類似地球半球大陸影像的基因電泳圖像,以縮時影像形式投射於兩個圓形螢幕上。凡諾斯透過〈視線翻轉〉重新肯定去氧核醣核酸作為一種物質與媒介的物理性,此種物理性既非指令碼,亦非對命運的呼喚,而是一種與生命基質緊密交織的實質存在。此種存在既非虛擬,亦非全然象徵性,而是展現出生命和生命過程的深層物質性。

除了上述的國際邀請展之外,當然當然,還有其他的精采活動,包含數位藝術徵件獎(台北數位藝術獎、數位藝術評論獎、K.T科藝獎)、數位藝術平台(2014魔幻動畫展、國際交流駐村創作展、電玩藝術專題展)總體來說,只有在一個又一個坑跨領域地被藝術家與設計師們共同填平之後,我們才能理解到,數位時代的藝術作品不僅體現穿戴科技應用的創新價值,更對行動裝置與人體結合、擴展身體的實驗提出前衛的說明。

11 月 14 日至 23 日,松山文創園區四號與五號倉庫,期待您的光臨


 

本圖文取材與更多資訊,請參考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第九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官方網站
http://daf14.ggtime.org/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