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將至的腦補》- 新媒體藝術聯展

DAC-2016-3

一個讚代表了同意或關心?沒有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透過資料蒐集及再造也能活靈活現。我們在漫畫、小說裡幻想美好情節,現在我們更習慣在社群軟體裡腦補,訊息已讀不回就以為對方不開心,擔心剛剛是不是說錯話了,曾幾何時我們從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並深陷其中,《將至的腦補》本次共邀集九位藝術家,展出九件作品,各自提出專注於自身創作脈絡下的造像運動,讓觀者重新思考自身與想像交錯的的現實狀態,展期自 3/5(六)起至 4/24(日),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

本次展覽名為《將至的腦補》,策展人劉星佑藉由動漫文化中衍生的用語 ─「腦補」,也就是「腦內補完」,自行想像未完的情節,闡述身處於網路消費世代的我們,在面對大量生產、節奏飛快的當代影像時,為了消化龐大資訊,已從原本的觀看,轉變為參與式地以五感交互搭配使用的狀態,許多時候觀者其實是仰賴著「腦補」的方式進行調節。

dac-2016-1

藝術家張湛〈壞脾氣餅乾店〉使用複合媒材,以部落客文化製造虛擬網路事件:吳芊頤〈附加價值- 5100微型百貨〉以網購平台照映大眾對於商品的辨識程度與消費習慣;巫思萱〈CLICK〉以滑鼠作為象徵,反思社群網站在現今社會脈絡中的影響力;李冠宜〈荒唐影像製造機〉具象化人們對影像、資訊的反應過程;涂皓欽〈被遺忘的房間〉邀請觀眾進入微小幽閉的空間,探索肉體與意識的辯證關係;許哲瑜〈1970年11月11日〉以歷史事件為題,使用新聞紀實手法,投射出時間掏洗下歷史現實消逝的必然;陳漢聲的〈小屁蟲系列〉以bug美學進行創作,招揭數位時代下「人為設定的自然」狀態;湯羽彤與賴宗昀共同創作的〈轉轉-流水〉、〈轉轉-功夫〉則以聽覺及影像召喚肉身感官經驗。

本次展覽集合了台灣多位優秀年輕藝術家,各以獨具風格的方式回應當代議題,期待未來在數位藝術風貌的型塑過程中,我們將持續看到這些藝術家的身影。展覽開放導覽申請,免費活動,歡迎蒞臨。詳細資訊請至官網www.dac.tw或加入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臉書粉絲頁,持續掌握最新動態。


展覽名稱:《將至的腦補》新媒體藝術聯展
策展人:劉星佑
與談人:曾鈺涓
藝術家:吳芊頤、巫思萱、李冠宜、涂皓欽、許哲瑜、陳漢聲、張湛、湯羽彤、賴宗昀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噪咖大廳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電話:02-77360708
網站:http://www.dac.tw/site/54/sub/215

dac-2016-2

策展論述

時至今日,不可否認地,我們正處在一個大量複製、無中生有、空穴來風,可以形構與被形構的影像世界之中;了無新意,處處破綻,無從溯源卻又開啓鑑定般愉悅的欺眼法時代,面對數位影像,觀者已從眼力的培養,變成參與者式的,需要五感交互搭配使用。鋪天蓋地、同步即時是今日影像顯現的節奏,然而在鋪天蓋地與同步即時的節奏下,身體已從「適應」邁向另一種狀態,或者說,是從未真正的適應過,除了「既視感」(Déjà vu)的出現,更多時候仰賴著「腦補」的方式進行調節。

「既視感」意指「曾於某處親歷某個畫面,或者經歷一些事情」的感覺,也就是「似曾相識」,然而這個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數位影像乘著數位媒介的今日,不僅止於「既視感」的萌生,更有著「腦補」的狀態出現,倘若「既視感」是時序錯亂當下的影像交集,那「腦補」或許可以說是面對時序錯亂時的造像運動,觀看是參與既視感的起點與終點,而感官的全面啟動讓腦補充滿各式的途徑與可能,影像成為運動過程中的藍圖與完稿,不斷的生滅增減、修正增生。

影像築構的巴別塔,無論是蜃景還是實景,觀者總能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禪語中找到梅比烏斯之環的狀態,樂此不疲,前仆後繼,形象、記憶、回憶、圖像、映像、印象、觀想、想像,上述種種是影像的自我衍生,而衍生過程中,尚未顯影,卻已成像的片刻是將至的腦補,對於同步即時的嚮往,讓影像的欺眼法任務,在藝術史的浪潮中被失速的解放了,即便同步與即時永遠只能是嚮往,身體也不至於因此毫無向性可言;影像的網羅,增加了觀者的觀看式參與,增加了身體式參與的匱乏,因為匱乏,讓這將至的腦補有機會成為新的創作領域,藝術家在將至的腦補之前有更多的作為。

參與本展的藝術家利用不同的方式,專注各自身體的脈絡下將至的腦補,影像成為一種預設,亦成為一種未知,而預設與未知的「影像」判讀不僅止于眼睛的觀看,而是各種數位生活經驗下的身體慣習,至此腦補不再只是一個服膺現實的情節想像,亦非將懸置視為腦補的效果,讓觀者重新思考自身的現實狀態,而是亦步亦趨的利用現實,讓尚未清晰的腦補永遠候補,終成先發。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