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硬核與教團:臺北電玩展小觀察暨《教團: 1886 》試玩體驗

2015 臺北電玩展落幕一週了!今年一開始就讓我遇上憾事,因為最想去的兩組活動:亞太遊戲高峰會和獨立製作 Indie Game Festa ,真的無法抽出時間,殘念!據說今年的 Indie Game Festa 非常精彩,請大家務必抽空看看文末所附其他新聞網或 【IGD Share】 的整理介紹吧~

除上述兩個活動,電玩展的內容非常多、展出的遊戲和預告的新作更是目不暇給,我身為一個不太專業深入的硬核玩家,尚無法面面俱到,只能針對自己關心的兩個主題:第一,近年經常聽到一種說法,指稱臺灣的電腦或主機硬核玩家(Hardcore players)不多、市場主要是以線上和行動裝置遊戲為主,我好奇真是如此嗎?由於行程限制,幸好 1 月 30 日週五可以去看看國際上頗為注意的單機大作《教團: 1886 (The Order: 1886)》和《血源詛咒(Bloodborne)》人氣如何。第二,因為對《教團》很有興趣、看了不少官方資訊和評論說法,很好奇遊戲表現如何,因此想要藉機試玩體驗――沒法看到臺灣的獨立製作遊戲,至少要摸到一款自己關心的作品吧!


0001135276

l照片來源:巴哈姆特:《人中之龍》專題活動攝影

臺灣硬核玩家多不多?

看看上面巴哈記者拍的這張圖就知道答案了(喂) 「硬核玩家」或許沒有固定的定義和形象,但大家應該都會同意:這種玩家的核心特質就是視電玩遊戲為重要甚至主要興趣,投入不少時間玩遊戲、不限新舊、追蹤開發者的新聞並閱讀評論,喜歡尋找、體驗、思考、討論好遊戲。換言之,就像有人看電影只是純粹當作娛樂,但有些觀眾會留心導演風格、編劇筆觸、演員詮釋、閱讀評論、思考並討論影片內涵等等,會關注流行電影、藝術電影、也愛看老電影。

此外,硬核玩家通常都能、也都會投資 PC 或家用主機等硬體設備。這並不是說硬核玩家不玩行動裝置的遊戲、更不可能鄙視,而是因為行動裝置的遊戲市場有極高比例的「休閒玩家」,這些玩家就像偶爾看看小說或電影當休閒但並不深度追尋內涵與背景的讀者觀眾,只是為了消磨時間而在行動裝置上尋找有趣的遊戲,所以相對之下,玩主機遊戲的人之中,硬核玩家的比例較高。

抱持這些想法,《教團》和《血源詛咒》都是近期備受國內外媒體報導的主機遊戲,不同於《潛龍諜影》這類在臺灣長久耕耘、已經打出名聲的日系名作,觀察這些新發表的作品在臺灣的人氣,應該算是有點指標性。

0001134601

照片來源:巴哈姆特:《血源詛咒》專題活動攝影

而我在電玩展看到:《教》、《血》兩場專題活動的觀眾人數,確實不如其他攤位、比不上「雙塔」的人氣――《人中之龍》那場太犯規了XD―― 《教》《血》兩個場次粗估之下雖然應各有兩百人上下,但不至於水洩不通。主辦單位原先還規劃領取號碼牌限制人數,而由於空間還不少,加上動線位置本就難以阻斷,於是根本沒有圍場。還有一個跡象:《教團》活動尾聲的 QA 贈禮階段,最後一題要求觀眾們搶答遊戲開發工作室的名稱,這除非當天非常專心、或者硬核玩家才會知道,而舉手回答的人非常少、可能不到在場觀眾的一成。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排隊試玩的人相當多!為了十分鐘的試玩、每輪六人,我排了將近兩小時才玩到,人龍雖然不至於長到不見盡頭、但排隊的人數相當穩定、可謂絡繹不絕,換言之,就算之前就追綜這款遊戲的人不多,可是願意花時間體會這款遊戲的玩家其實還不少,再看看相關遊戲新聞網的討論版,也有不少人相當期待這款作品,便可猜知這類高品質遊戲在臺灣應該仍然有相當人數的觀眾存在。考慮臺灣的世界級手機遊戲銷售量,就算現在硬核玩家真的不多,應該是還未「開發」的緣故、而非臺灣玩家不願意花錢玩高品質遊戲。

至此,我想澄清一下:我無意為任何遊戲公司推銷產品、拓展市場。我一直都只認為自己是個關注遊戲發展的硬核玩家、也喜歡與他人分享好玩的作品概念,就像我也希望多讀好書、喜歡看好電影。第二,玩家當然沒有義務變成硬核玩家,這完全不應該有壓力。就像看電影,深入了解導演、編劇、配樂、演員、並閱讀電影評論等等,固然有助於我們深度了解電影內涵、更體會其中韻味,但並非義務、況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做到。同理,玩家當然有權力單純玩遊戲、並且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作品,即使只玩本國或中文遊戲也無妨。「硬核」和「國際化」這回事,若要說是「義務」,頂多是評論人和遊戲設計師的義務,而非玩家。


 

The-Order-1886-Game-Wallpaper

《教團: 1886 》試玩體驗

這次觀展的第二任務就是試玩《教團》!雖然只有十分鐘,但也有不少收穫。請容我介紹一下:《教團: 1886 》是 Sony 旗下 Ready at Dawn (以下省稱 RAD)工作室自行創造的品牌(俗稱智慧財產、IP)、與 Santa Monica 聯手開發,是一款第三人稱動作射擊遊戲。

 RAD 成立於 2003 年,電玩展當天來到現場的 Ru Weerasuriya 就是創始人兼總監。這個團隊曾經製作源自《捷克與達斯特(Jak and Daxter)》的 PSP 外傳《 Daxter 》、 Wii 上日式水墨風格《大神(Ōkami)》,以及想必許多人耳熟能詳《戰神》系列 PSP 《斯巴達的亡魂》、《奧林匹斯之鏈》和 PS3 《起源典藏版》。

大家可以發現: RAD 以往大多是開發 PSP 和 Wii 遊戲,直到《戰神:起源典藏版》才正式進入 PS3 主機平台,而《教團》則是他們完全新創的品牌、直闖 PS4 主機戰場。 RAD 先前的作品幾乎都走奇幻神話風格,他們曾在訪談中提到,多年來累積的工作室默契、以及對神話與奇幻想像的共同興趣,成為《教團》的靈感背景。

 

《教團: 1886 》的故事背景是人類與混血人(Half breeds)長達數世紀的戰爭。混血人是人類的演化變種,比人類長得更像野蠻動物,且體型健壯、肌肉敏捷、感官靈敏等等,是比一般人類還更兇猛且適於生存的獵食者,不過長時間被主流人類所拒斥且相互為敵、後來化為各種(西方)恐怖傳說例如狼人。遊戲主題的「教團」則是從圓桌武士發展而來的騎士組織,捍衛人類社會的文明秩序,當然包括利用科學發明(包括武器)對抗混血人。 RAD 試圖把恐怖傳說連結在此一想像的歷史脈絡之下,許多角色也像《刺客教條》那樣選用真實歷史人物,例如發明家特斯拉(Nikola Tesla)。遊戲乃有一句宣傳台詞:「發現人類歷史最黑暗的秘密。」(Discover history’s darkest secret.)

遊戲自從 2013 年釋出消息後,由於驚人的畫質而備受注目:時代設定於 1886 年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幽暗濛霧且經歷現代化過程的倫敦有點福爾摩斯電影的味道;除了沉重且寫實的氛圍,「教團」這群英國貴族騎士,人物動作細膩、服飾與造型的高貴古典氣,都讓人印象深刻――我個人特別喜歡他們設計的 Logo ! RAD 說他們也花了不少心血構思打造各種武器,既要有歷史感、又要融合超現實想像的科幻技術,換言之就是類似《全面對抗(Resistance)》系列的作法、只不過時代背景設定在 19 世紀後期,而且對抗的不是外星人,是進化了的猛獸人類。

但是遊戲並不只是畫質而已,還要「好玩」。對於視覺與遊玩的結合,製作團隊非常標榜本作的「無縫接軌」:他們努力讓「遊玩」和「過場動畫」之間順暢橋接、不要讓玩家感到斷裂、體驗更一致且流暢的遊戲經驗。此外,以前釋出的遊玩畫面也顯示,遊戲的「過場」可能還是會讓玩家做出某些快速反應選擇、例如打鬥時要猛擊對方的頭部還是拿起一旁的武器加以刺殺,據說可能影響過場動畫發展甚至劇情走向。

maxresdefault

到底表現如何呢?試玩開始時,立即進入上面這幕之後的狙擊戰鬥場景,在(興登堡號那種)飛船的中央大廳與叛軍槍戰。因為畫面上並無教學指示、而且武器也沒有自動裝填功能(不曉得完整版是否如此),所以我放棄了裝填、盡量撿拾新武器,包括狙擊槍、散彈槍、連發手槍和機關槍等等想像的歷史武器,也無意間用出了幾次名為「漆黑之視」的慢動作精確射擊,但並未用到科幻武器。人物動作和掩護系統算是很流暢、武器反應也不錯,不過敵人實在龜縮得太過分,害我數次上下樓梯穿過大廳、衝進不同的角落才解決兩三個躲起來的敵人,彷彿故意浪費試玩時間XD

完成這場槍戰之後,就要追蹤叛軍隊長去向、好像牽涉炸彈。這次的試玩版也沒有路標功能,所以我稍微走了一點冤枉路,希望正式版不會如此。之後穿越一些飛船的室內場景包括類似機械室的空間等等,又出現幾次必須按下動作鍵才能穿越障礙的動畫,才正要進入下一段劇情,試玩十分鐘就結束了。

除了操作順暢之外,畫質與模組細膩程度也不必多提。不過這段試玩沒有遭遇遊戲主題要對抗的混血人、而是與人類叛軍槍戰,並且也沒碰到其他試玩影片中出現的過場動畫快速反應關卡,所以不曉得玩起來感覺如何。至於製作團隊強調的「無縫」橋接技術,在近距離肉搏和穿越障礙物等等時刻,從按下按鈕、觀看人物自動動作模組,視角的位移確實很像電影運境、有點進入過場動畫的錯覺,雖然是很細微的設計、但確實與其他遊戲不太一樣――另一方面,優雅的運鏡也稍微降低打擊痛快感――而迅速移回標準第三人稱位置,也還算能夠讓我明確知道又輪到自己了。

國外有些試玩評論提到,無縫橋接的設計數度讓試玩人員根本沒發現原來輪到自己操作,我在這十分鐘內並未碰到這個狀況,但不保證在其他時機不會發生。例如:視角系統因為明確切換回習慣的第三人稱標準位置,所以我知道輪到我,但如果是在某些與過場動畫相連、又非標準第三視角的場面,例如從交談動畫進入垂降狀態等等,還是有可能不夠清楚,得看製作團隊的功力。

概言這十分鐘的遊玩體驗,看到的部分都不錯、可是都沒有展現製作團隊強打的幾個項目,其實有點可惜。難道是因為明知有罩門而蓄意隱瞞嗎XD 無論如何,沒意外的話,《教團: 1886 》至少應該會以精美的視覺呈現而成為今年度令人難忘的作品,至於遊戲整體表現如何、各大賣點能否實現承諾,等到上市時就見真章了。

撰稿:李立凡
編輯:梁世佑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IGD Share
2015台北電玩展Indie Game Festa概觀

巴哈姆特
臺北電玩展 2015 系列報導
「Indie Game Festa」獨立遊戲祭典展出多款未曝光遊戲

遊戲基地
臺北電玩展 2015 系列報導

《教團: 1886 》
Ready at Dawn 官網

圖片來源
巴哈姆特
Dual Shockers
Youtube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