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全系列觀看人數突破一億人次,《新哥吉拉》背後的新起點

日本長壽特攝怪獸電影《哥吉拉》系列的最新作品《新哥吉拉(シン・ゴジラ)》在 7 月 29 日於日本上映後,短短四天票房已經突破十億日幣,超過 70 萬人次觀看,而從 1954 年第一部哥吉拉系列作品《水爆大怪獣映画 ゴジラ 》以來,全系列的觀看人數也突破了一億人次(不包含好萊塢製作的(偽 / 類)《哥吉拉)作品,創下了日本電影史上系列作品首次突破億單位人次的紀錄。

GOZIRA-85

從第一部以來的日本精神文化史

哥吉拉不僅是一項電影的紀錄,也是一項日本文化與社會風俗、當代思潮的表徵。研究哥吉拉的作品,無論是學術殿堂的深奧論文或是一般大眾的圖冊都琳瑯滿目、十分多元,因為哥吉拉不僅僅是個怪獸,它更是某種「日本在當代世界自我反省與對外人格宣稱」的體現。例如哥吉拉第一次攻擊破壞東京的路線就是二戰時美國轟炸東京的路線,一模一樣;哥吉拉破壞最多次的建築物是國會議事堂,但是卻從來沒有攻擊過皇居,只要去過東京的人就知道這兩者其實就在隔壁,哥吉拉破壞象徵官僚和無能政治家的國會,但卻從未踏入天皇象徵地一步。

一般來說,日本電影評論家將哥吉拉系列分為「昭和哥吉拉」、「平成哥吉拉」和「千禧年」系列,每個系列作品的特徵清楚地反應不同的時代觀,從核能中產生的破壞神,體現著日本是唯一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國家,核災的陰影具現化為巨大的恐懼;而「VS 系列」凸顯了哥吉拉變成日本與地球和平的守護者,不管那邊出現了什麼巨大的危機或怪物,不用害怕,最後都會有哥吉拉出來拯救日本,擔任守護地球的和平使者;更有甚者,哥吉拉破壞的地點(包含海外),都還帶有觀光提振,聖地巡禮的宣傳意義在(當然那時還沒有這一詞彙)

而反戰與反工業擴張的環保意識更讓哥吉拉變成了自然環境的守護者,後期甚至變成了人文主義的體現者,超過半世紀以上歷史的《哥吉拉》也就是某種日本與東亞精神與文化史的體現意涵,而「哥吉拉的新娘」與「哥吉拉的小孩」等作品之設計與策劃,更把這隻類似暴龍的怪獸當作一位「國民」來看待,作為破壞神怪獸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和家庭,與(和日本的)羈絆。

GOZIRA-71

1954 年的第一部作品便寫下空前記錄,超過 961 萬觀眾看過。當時的文化研究者和電影論者還在東京召開了一場盛大的研討會來解釋為何剛剛結束戰爭的日本,竟然會想要再看一部「破壞日本」的電影?但正因為如此,哥吉拉這種同時帶有自虐、自嘲、自嗨與自我發洩的作品才能得到廣泛民眾的共鳴,而這多元複雜甚至對立情緒,更是如鶴見俊輔、藤田省三、上野英信、色川大吉等學者試圖解釋的核心: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者,正因為需要超越並內化這一過程,才能建構 60-80 年代的經濟猛飛和強勢文化力量。關於這一問題,我們無法在這篇文章中詳談,或許之後會在 U-ACG 的月分享會中和大家詳細討論這一問題,敬請期待。

這次由《EVA》庵野秀明擔任監督的《新哥吉拉》也是一部完全採用電腦動畫,而非真人演員操偶的作品。過去美國也在十年內接連拍過兩部以電腦動畫處理的《哥吉拉》電影,但大多難以獲得日本觀眾的認同,尤其前者更招致了慘烈的批判「把我們的英雄變成一隻噁心的大蜥蜴?」。

老派的哥吉拉觀眾依舊喜好「人在布偶裝裡面扮演,破壞模型街道」的攝影理念,因為對他們而言哥吉拉不是尖端電影技術的彰顯,而是一種滿載思緒風情的文化。故暌違十二年之久,當庵野決定要重新來挑戰這一國民英雄品牌作品時,更讓大家期待他的哥吉拉會是什麼模樣。

GOZIGA-111

根據目前的數據,《新哥吉拉》應該可以輕易打敗前作《ゴジラ FINAL WARS》 104 萬人的票房紀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口號使用的是常見的雙字標註「日本對哥吉拉 / 現實對虛構(ニッポン対ゴジラ)」,同時使用不同的漢字或平假名來標音,並解釋兩重意思)但根據製作人山内章弘在媒體採訪時指出「其實哥吉拉就是日本人的象徵與英雄,加上那麼多的觀眾來支持哥吉拉,所以其實這個口號內涵更應該是「日本愛哥吉拉(ニッポン愛ゴジラ)」才是真正的解釋。

在我看來,庵野秀明的這部《新哥吉拉》其實不過是個起點,接下來的其他作品,例如那個《福音戰士VS哥吉拉》等異色合作作品,重新詮釋並創作新的品牌和跨界合作對象,不僅僅以日本,乃至於全球戰略市場目標,或是才是庵野最終的目的與挑戰,更是庵野願意接下這個已經停影十二年的哥吉拉系列品牌的原因。

我們不能透露來源且您信不信隨意,但請無妨先記住一件事,到 2020 年東京奧運前,整個日本文化外交「COOL JAPAN」政策下的各種發想和跨界合作,將會有各種令人意料之外的展開。或許再過幾個月後或明年,突然看到「這樣也可以搞!」時無須太過驚訝。

EVAVSGOJARA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