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聲優如何成為與如何可能:偶像化與日台現況論

提到聲優,或許你第一個想法僅僅是在錄音室中配著音的工作。不過在近年來,聲優們開始站往幕前,有了宣傳動畫的生放送,有了個人出道的專輯、唱片以及寫真集,甚至開始有了演唱會等公開活動。

如此的活動模式也引起了觀眾們的注意以及喜愛。因此在 ACG 圈內便掀起了一股「2.5 次元」的狂熱潮:人們開始以「聲優是誰」挑選想看的動畫、有了「聲優梗」,並開始將這些聲優視為偶像。身處在台灣的我們不僅從網路上,從每年的動漫展、身旁親友等等,也都可以發現,聲優文化對社會影響力之大。

在這篇報告中,筆者將會對聲優文化做介紹,並討論疫情下聲優 Youtuber、聲優偶像化的問題,最後討論台灣配音員的現況以及處境等。

■ 聲優:如何成為、如何可能

或許在多人心目中,聲優是個夢幻般的職業。在 2022 年《声優グランプリ》雜誌副刊的「聲優名鑑」中可以注意到:女性聲優的在冊人數已從 2001 年的 225 人增加至 1003 人,而男性為 655 人,目前皆為皆是史上最多。

確實,有如升學一般,成為聲優的管道是完全透明公開的,在網路上搜尋「声優になる」便可以找到許多實用的資訊,但聲優這個職業並不是想像中容易加入和存活的。

 

撇開老爸是業界大人物有人脈或是兒童劇團等出身外,大致來說有三種方式:

(1)對外公開試鏡比賽:由這種方式出道的聲優,需要通過重重的試鏡後加入事務所成為該事務所的旗下聲優。不過由於競爭非常激烈,通常不會是出道的主要管道。

(2)「聲優學校」:這種學校像是專科學校的培養機構,大多為二年課程。第一年的課程通常會較著重在腹式呼吸、情感解放、朗讀等等的基本訓練,第二年會著重在聲優職業上的模擬以及求職訓練等。

其中在學期間會有許多試鏡、選材活動,且指導老師通常為現役聲優。比如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動漫學校株式會社代代木動畫學院就有請矢尾一樹、松本梨香等大牌聲優作為師資。

如此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了解產業,甚至在在學期間被挖角去對方的事務所出道也是非常常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聲優學校亦分為「許可」以及「無許可」。其中的差異在於有無被日本政府核可。對於許可學校而言,修完所有課程是拿的到畢業學位的,而無許可的則否。

當然只有被許可的正式學校才可以辦理外國人的留學簽證等。不過,無許可學校仍有其優勢。例如比起許可學校的全日制課程,無許可學校的修業是較為彈性的,因此也較適合兼職的上班族或是有其他個人規劃的人們參與。

(3)「聲優養成所」:適合已經有基礎的人,可視為某種職業學校。目前幾乎所有的聲優學校都直接和聲優事務所有連結(甚至是直營),所以當你選了某聲優養成所,基本上就是直接加入對應的事務所。

另外,養成所的學費比較起聲優學校是便宜許多。

Source | https://xn--n8jtc6ad0nv19pp9cstj8xjljc.net/

■ 目前日本聲優處境

雖然加入此行業的方式有相當多種,不過殘酷的事實是,不管是聲優學校或是聲優養成所畢業,真正能夠獲得事務所簽約,並獲得工作機會成為職業聲優的人少之又少。一個現身說法的案例曾提到:

「我所屬的聲優事務所的聲優培訓班。每年大約有 50 人入學,畢業後能夠真正從事一次配音工作的人大概是 3 人。

請注意,這是「一次性配音工作」,可能就是配個路人甲角色,而不是能靠此維生的職業聲優。

要成為一名聲優,並能夠真正幫動畫配音真是相當不容易;而要搖身一變為我們現在廣為人知,大眾喜愛的聲優更是鳳毛麟角。甚至,要靠著這份工作養活自己或許就是個問題。

如聲優津田美波就曾在節目上提及,新人聲優配一集動畫的公道價就僅僅 15000 日元,而且工作是相當不穩定。所以一些剛出道的新人聲優必須到處打工以維持自己的生活,並等待上天眷顧的那天到來,或是將熱情消磨殆盡後放棄這條路。

當然爆紅的聲優而言不僅工作機會、薪資上優渥,更有許多跨界合作的曝光機會。這也形成了「聲優偶像化」的過程,不僅是「聲優」,而是一位「藝人」。或者成為全方面的歌手、偶像、演員,在近年的疫情之下,Youtuber 或 vTuber 也成為了聲優們一個十分熱門的選擇,這部份將會在後段的文章中作討論。

 

■ 聲優偶像化

「聲優偶像化」是當前日本聲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同時也是最為人喜愛卻詬病,以及討論的的議題。自日本的動漫、遊戲產業發展至今,歷史上總共有四次的聲優熱潮。

而聲優偶像化的現象要追溯到第三次的聲優熱潮:聲優們開始試著接洽各式偶像、歌手或是 Cosplay 工作,除此之外,動畫公司開始試著將動畫內容和聲優的魅力做結合,獲得觀眾們的喜愛,並形成了第一波的聲優偶像化。

1996 年,林原惠發行的《Give a reason》展現了其歌唱力,在 ORICON 獲得了一周排行榜的第九名。1999 年,伴隨聲優專門雜誌《聲優大賞》和《voice animage》創刊,當時這兩本雜誌的封面人物選擇了「椎名碧流」和「國府田麻理子」,

而且不僅僅強調「聲音」,而是強調她們的演技、唱歌、身材和模特兒形象。自此,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聲優們的多才多藝,以及顏值之高。

在第四次聲優熱潮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是 2006 年的「聲優御三家」:堀江由衣、田村由香里水樹奈奈

 

雖然在先前已有一些聲優開始從事偶像活動,聲優偶像化的文化在當時仍尚未成形。但這三位聲優不僅是配音技巧相當優秀,連其歌喉以及極高的顏值也虜獲了不少粉絲,達到了當時的巔峰,建構了「聲優偶像化」的基盤。

也讓許多人憧憬聲優的年輕人了解到,原來聲優也是能夠這樣表現自己。其中,水樹奈奈連續 6 年登上日本紅白。創下聲優首次踏上紅白,更讓許多圈外的人們了解到,聲優在配音外的其他實力也不遜專業歌手。

為了使觀眾對二次元的作品有更多的興趣,動畫公司也越來越熱衷於聲優偶像化。不僅是讓聲優有名氣、觀眾看的開心,透過「生放送」等宣傳活動或是與動畫歌曲相關的演唱會,更是能夠讓動畫公司有更多的收益以及關注。不過看似一舉多得的這項商業模式,也產生了著一些問題。

■ 伴隨聲優偶像化的問題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事實上真正想當聲優的人不多」。在聲優偶像化的蓬勃發展之下,會引起許多人忘記聲優的本質,甚至只是拿聲優當進入演藝圈的跳板。

這些人往往低估聲優的工作專業性和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培育。然而,為了吸引觀眾們的目光,動畫公司篩選聲優的方式也會隨之改變(這點在《白箱》裡面就有清楚的呈現)

因為需要大量的曝光宣傳,所以「聲優必須是多才多藝以及高顏值或姣好身材」已開始慢慢的變成篩選「聲優」的一大條件。

或許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一個聲音是主軸的行業卻開始重視外表或是其他重點。不過在近年來,卻真有相當多如此的案例:例如《動物朋友2》的聲優選拔中要求參加者填入自己的三圍數字。

這可能會埋沒許多真正有實力的人。舉例而言,若是一位聲優長相普通卻有著相當獨特的聲線以及優秀的配音技巧,這樣的「配音人才」是很容易因為沒有搭上聲優偶像化的風潮而被淘汰的。

而或許,這也是為何會有不需要露臉的虛擬偶像誕生的契機之一。

參考自學者 RainReader 提出的「調色盤理論」,筆者認為聲優偶像化的成因也可印證此一理論:人們看動畫時,經常會對動畫中的角色產生好感。

動畫中的角色終究是二次元的人物。故當動畫公司將聲優們推向幕前,並且讓聲優們在三次元中,繼續扮演著二次元的角色(例如偶像番的演唱會、cosplay、講話口癖、習慣等)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原本不應該存在的夢幻角色,並能夠將人們對角色的情感投射到聲優身上。

若是有生放送、見面會等能將粉絲和聲優、角色拉近距離的活動,更是能夠將這樣的調色盤理論發揮到更大值,成為成功的商業模式。

筆者認為不論聲優偶像化乃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但隨著表現形式和傳播媒介的改變,聲優對於這項工作的態度才會是決定未來這項產業走向的一切,未來也可能會有更多的發展性,而非只是單純的偶像化。

疫情下的聲優 Youtuber 現象

2020 年以來,因為 COVID-19 的存在,對全世界的各個產業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聲優這個行業也不例外。

不僅僅是在錄音時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限制每次錄音人數的不方便,在聲優偶像化的時代,因為疫情的肆虐,許多演唱會、見面會等等的活動無法如預期舉行

如先前段落中提及,這些活動在聲優成功偶像化的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不只是增加公司收入的一大來源,更是聲優們維持自身身為「偶像」熱度,以及知名度的一大過程。

因此,許多聲優們開始試著在疫情下,轉向以Youtuber 發展。

就如同一般的 Youtube 頻道,聲優們經營的頻道也包含了各種類型,生活類、電玩類,甚至也有像鬼頭明里、水樹奈奈等直接將過去演唱會的影片放上頻道的類型。不過,既然都是 Youtube,為什麼在過去不也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增加聲優本身的人氣呢?

首先第一個最根本的理由是因為「日本商業的保守習慣性」。若非在疫情這樣子的緊急狀況,傳統日本的廠商對於影音的規範、著作權保護乃是非常嚴格的,

其次,知名聲優們在平常的行程可說是相當滿,而在疫情的緊急事態宣言下,活動被陸續取消,不得已才專注來經營一個頻道。

過去若是過度的免費曝光可能導致聲優身為商品的價值下跌。舉例而言,聲優偶像們大部分都擁有自己的粉絲俱樂部 fanclub,在這些付費參加的俱樂部中,其實最常見的福利便是聲優偶像們錄製好的會員專屬影片、相片等。

隨著 Youtube 頻道大量普及,再加上 SC 等抖內、贊助和會員訂閱影片的流行和普遍,使得藝人直接在 Youtube 上面經營個人頻道已經成為流行,甚至相比傳統的粉絲俱樂部更容易維持、需求成本更低,自由度更高。

伴隨 2022 全世界的疫情狀況也逐步趨緩。雖然說這股聲優 Youtuber 的風潮是基於疫情才出現高漲,有些聲優將頻道經營得非常好。例如,花江夏樹的遊戲頻道就在這開設的幾年之間達到 200 萬的訂閱人數。

隨著疫情消退、聲優工作滿檔後,倒底這些聲優在疫情之後是否仍會維持高頻率的更新和經營?我想也是值觀察,滿有趣的一件事情。

台灣配音員的現和配音環境

這是個很敏感或者說老套的話題。有別於日本蓬勃的聲優文化,台灣在配音員這個行業的發展因為資源的不足並不是相當順利。

而最近台灣社群大規模討論關於台灣配音員的議題,或是就是 2020 年《鬼滅之刃》劇場版上映時,網紅鐘明軒的配音事件。

在台灣,我們常常會稱呼台灣的「聲優」為「配音員」。原因是在台灣,配音員時常自覺自身工作是「配上聲音」。「演戲」的成分受限於對嘴的必要、原音演出的框架、固有角色的想像、效率的追求等因素,並不足以自稱「聲音演員」。只能以「配音員」自謙。(參見註釋)

如先前提及的,日本聲優們通常會透過「聲優事務所」去接各個動畫的案子,本身也大都有經記合約。這使得在日本,不管紅不紅、大咖小咖,都是一個公司商業體制來營運;但在台灣,仍存在不少由配音員們個人接案的情況。

再以薪資而例,由於台灣在配音的資源較少,新人配音一集動畫的工資僅僅只有 600 元新台幣。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訓練,卻要滿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都有難度。這種種不友善的條件,導致了台灣新人配音員加入意願極低,

造成檯面上的配音員永遠都是比較老牌的那幾個。同時,也讓觀眾們對於「中文配音」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一人多配」的情況。

 

舉例而言筆者列出了《航海王》動畫中「草帽海賊團」10 個成員的配音人員的名單,可以發現僅僅這幾個主要角色就只有五個配音員,若是加入其他角色,配音的重複率勢必會更高。

在台灣的各個社群媒體,以及社會上都經常會出現「台灣的配音員配得很爛」的說法。從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聲優俳優科畢業的台灣配音員連思宇就曾經針對此議題做出反駁。他認為台灣的配音環境確實是有些致命的困境。

例如:台灣的中文配音為了要減少成本,配音員們通常會在要開錄的當下才拿的到劇本。這使得配音員根本不能事先練習或者理解角色的個性、情緒。

其次在錄音時,通常也為了壓縮成本採用單人錄音的方式。若是能夠多人同時錄音,便能夠和其他配音員對話,錄出更為真實的感覺。

不過,就配音員本身的能力,則台灣絕對不會輸給日本的聲優。甚連思宇指出「如果日本配音員會講中文,配出來一定會是大家電視上看到的那個樣子。」

他認為一來是因為中文這個語言的情感表現並不像日文那麼的豐富,二來是因為大眾幾乎都是在看完日文配音的動畫後才來看中文配音的,也因此自然會有先入為主的「美好濾鏡」。

■ 結語

坦白說,台灣配音圈最大的困境就在於「資源不足」。要使資源充足,最根本的一件事情是,台灣必須要擁有優秀的國產動畫產業。然而不可否認的,要在台灣發展動畫產業可說是相當有難度。或許,這並非一日可成,在這種條件下,但需要大家能夠尊重這些專業的配
音員,給予肯定,也期待這些配音員在未來有更好的表現以及成果。


說明|

作者|蔡尚達@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 Ayumi@U-ACG

本文是我們於國立大學之課程討論作業的成果之一。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題目,透過遊玩遊戲或觀看動畫,進而提出問題,加以解釋與觀察,最後成為期末作業。

提供學生作為觀看者、參與者與評論者的一種練習與嘗試,也與我們推廣的「輕學術」有相連結之處。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遊玩觀賞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而獲得練習的機會。

註釋

● 声優になりたい委員会,https://xn--n8jtc6ad0nv19pp9cstj8xjljc.net/
● 株式会社代々木アニメーション学院 声優タレント科,
https://www.yoani.co.jp/course/talent/
● 娛樂新觀察,〈日本聲優的世界有多殘酷〉,《每日頭條》,2015 年 4 月 28 日,
https://kknews.cc/zh-tw/comic/28m5oyy.html
● 張憶漩,〈新人聲優公道價 1 萬 5 千日元?聲優津田美波上節目大談職業祕辛〉,《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523game_seiyu/
● 動漫之家,〈偶像化熱潮加速襲來!女性偶像聲優變遷史〉,《人人焦點》,2022 年 2 月 13日,https://ppfocus.com/0/en3459f8d.html
● Amola,〈Love Live! 新系列動畫募集聲優,卻因開出「需未婚」條件引起日本網友撻伐〉,《電腦王阿達》,2020 年 2 月 27日,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308773
● 鯛魚,〈《聲優大塚明夫的勸告》大前輩呼籲年輕人選擇職業要三思 聲優這條路既難熬又毫無保障……〉,《宅宅新聞》,2020 年 1 月 1日,
https://news.gamme.com.tw/1671718
● 謝楓華,〈Anitama 新聲:傳授給你們一些業界的經驗〉,《每日頭條》,2016 年 1 月 21 日,https://kknews.cc/zh-tw/comic/bz9xzz6.html
● 郭又華,〈不只是「後製」:台灣配音界幕後揭密,如何找出「聲」路?〉,《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2020 年 11 月 25 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3666/fullpage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