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轉生成史萊姆後可能有自我意識嗎?關於生物學這檔事的考察

 

在近年來,轉生穿越系輕小說蔚為風潮。大致來說,「轉生穿越系小說」泛指主角在故事一開始由於某原因或藉由某方式(通常是非自願的意外事件),由現代穿越到異世界;如果是不包含肉體組織,僅有意識穿越到異世界,並依附在某種生物上,也稱作「轉生」;如果是連身體都被傳送到異世界的情況,則大多定義作為「穿越」

這類小說常自網路小說開始,累積人氣後發行文庫版和漫畫版,人氣特別高的作品甚至會動畫化。比如 2017 年動畫上映的手機俠《帶著智慧型手機闖蕩異世界》、2018 年宣布動畫化的蜘蛛子《轉生成蜘蛛又怎樣!》、2019 年動畫上映的盾勇《盾之勇者成名錄》等等,要舉的話可以列一長串。

在各種奇特設定爭奇鬥艷的轉生系輕小說中,《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也不惶多讓。在《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中,主角利姆路原先是平凡的日本上班族,在一次街上發生的隨機殺人案中,為了保護同事而遇難,死後穿越到異世界作為一個史萊姆重生。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也由此展開,我想問: 史萊姆這個幻想世界的低階怪物,如果以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否有可能作為智慧的載體?

 

史萊姆是甚麼生物?

首先要釐清的便是何謂「史萊姆」?在淵遠流長的遊戲小說與動畫界,史萊姆在許多作品中都有出現,雖然在日本作品和歐美系作品中,史萊姆大都作為勇者冒險中最初遇到的弱小怪物代名詞,但外型姿態和特徵則有很大的差異。

「史萊姆」一詞最早的形象出現在美國作家霍華德·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Lovecraft,1890-1937)的《瘋狂山脈(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中,故事描繪 1930 年 9月, William Dyer 教授率領的探險隊於南極大陸遭遇了未知的生物與災難性探險事件,其中史萊姆最早被稱為修格斯(shoggoth)」書中描繪:

「那可怕的,無法描述的東西,比任何地鐵列車都要龐大。一團無定形的原生質腫泡,隱隱約約放著微光。上萬隻放出綠光,膿液似的眼睛不斷在它的表面形成又分解。那填滿整個隧道的軀體前端向我們直撲下來,把慌亂之中的企鵝們盡數壓碎,在那已經由它和同類們「清理」得不留一粒灰塵,閃著邪異反光的地面上蜿蜒爬過。
                    –《瘋狂山脈》

shoggoth,Source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oggoth

在知名的恐怖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筆下,史萊姆形象顯然與今日我們所幻想的史萊姆截然不同,是未知邪惡恐怖的代表。除了在小說中,在遊戲界史萊姆也是廣泛出現,例如以《黑暗靈魂 III》為例,在惡魔遺跡下層會出現史萊姆,

史萊姆是一種黏體生物,看似一團蠕動的泥漿,會自天花板埋伏,一有人經過馬上掉落攻擊,包覆住可憐的玩家的頭部,瞬間殺死玩家;在《Minecraft》中,史萊姆也作為黏液方塊怪物,幾乎不攻擊玩家,會跳動並發出黏答答的聲音。

如果是日系作品,例如《勇者鬥惡龍(Dragon Quest)》等,則史萊姆大多是類似果凍的黏質生物,外型十分討喜可愛,成為遊戲的代表性角色;在某些遊戲中或許名字不叫做史萊姆,但依舊具備類似的外型,成為該作品的象徵,如《仙境傳說 RO》的波利。

日系的史萊姆代表 source | https://store.jp.square-enix.com/item/MW1123_3.html

大致來說,歐美和日系的史萊姆有顯著的形象差異,而在輕小說《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中,史萊姆的外型基本上沿襲了日系 DQ 的藍色果凍狀生物,得注意的是,至少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見到除了主角外的史萊姆,因此我們只有主角一個樣本

由動畫和漫畫版的描繪來看,主角是一團藍色的黏液生物,沒有骨骼系統、視覺與血液,能自由變形且不需要呼吸的軟質生物。那史萊姆符合什麼現實生物的原型呢?

Source | http://www.dragonquest.jp/heroes1-2/special/index.html

 

■ 史萊姆作為生物的幾種可能性

綜合以上各種作品對史萊姆的描述,總結而得到的史萊姆有幾個特點:
1. 具有黏液
2. 身體不定型可變化
3. 不具有血液和骨骼
4. 會包覆吞食生物
5. 沒有正常的感覺,不須呼吸

根據以上特點,有幾種生物的候選可能性:

◐ 阿米巴變形蟲 (Amoeba)

阿米巴原蟲符合好幾種條件。阿米巴原蟲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環境中,特別是土壤與水中,阿米巴原蟲也是一種異營生物,這意味著它以其他生物為食,可藉由變形,伸出「偽足」包圍食物,分泌消化液將食物分解後吞食,這與史萊姆的吞食的特技相符。

作為微生物,阿米巴原蟲不具有血液或骨骼,也可變形;但是對比設定,阿米巴原蟲有個嚴重的問題,阿米巴原蟲的大小只有 200 – 700 微米,實在太小肉眼不可見,更不可能變成等身大的藍髮無性少女,小說中從來沒有提到需要靠顯微鏡才能看見史萊姆,這使得阿米巴原蟲較為不可能是史萊姆的真實世界對應生物。

Microbe: Amoebas|https://www.labroots.com/trending/microbiology/4807/microbe-amoebas

 

◐黏菌 (Slime mold)

黏菌是一種原生生物,這種生物在不同狀況下,會有不同行為。在營養充足的狀況下,黏菌是微生物;但在營養缺乏的時,黏菌會聚集形成多細胞生物,也有些種類的黏菌總是以多細胞狀態生存。

平時黏菌類似變形蟲,以吞食其他生物為生。在繁殖期,黏菌就像是真菌一般,會長出子實體、產生孢子。黏菌的性別和其他生物不同,不是兩性,而是有超過 500 種性別,如此詭異的生物,在巨觀下卻非常符合史萊姆的形象。

它會吞食分解環境中的有機物,它身體不定型,沒有骨骼和血液,沒有肺部根本不會呼吸,摸起來還黏黏的。最重要的一點,大量黏菌聚集起來,會出現肉眼可見,遍布表面的黏液生物。

就連性別這一點也驚人的相似,在《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中,主角在設定上是無性別的,而黏菌的性別由三個基因決定(matA、matB 和 matC),而不是像人類一般由 XY 染色體決定,黏菌的性別與人類的性別可以說是不同次元的東西了,也確實可以說是沒有人類的性別。

總而言之,由各種史萊姆的特性推論,黏菌這種生物符合所有特性,可認為史萊姆是一種異世界黏菌。但是這異世界黏菌是否能產生智慧,承載意識呢?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slime-molds-remember-but-do-they-learn-20180709/

 

史萊姆是否有可能作為智慧的載體?

從上而述,黏菌似乎可以作為史萊姆的候選生物,但是黏菌有可能產生智慧或自我意識嗎?一般來說,黏菌不具備智慧的要素,只是在地面上自然地生長和分解食物,如果營養不足就群聚交配就散出孢子以求生存。但是在近代的研究中,發現黏菌竟然能計算問題的答案,找出迷宮的正確解答,還會計算多個目的地之間的最短路徑。

2010 年,由北海道大學的一群研究者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題目為 ”Rules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Adaptive Network Design”。在這篇簡短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光來模擬現實中東京的地形。

由於黏菌不喜歡強光,不會生長進入有光的領域。研究者在這幅光的地圖上放下食物作為各節點的位置,然後讓黏菌生長。讓人驚訝的是,黏菌生長形成的網路和實際東京的鐵路網相當類似。

https://www.wired.com/2010/01/slime-mold-grows-network-just-like-tokyo-rail-system/

https://culturingscience.wordpress.com/2010/02/11/

 

為了運輸養分,黏菌會在找到的食物資源之間建立連線以分享養分,由於資源有限,黏菌會盡可能使整個網路的總長度達到最小值,但是為了有最好的運輸效率,黏菌也會調整網路連接,使養分能更快速的被運輸;

此外,黏菌也會希望能擴散到盡可能大的範圍,這些目的都會影響黏菌網路的散佈結構。而人類以理性和商業利益思考設計的鐵路網絡也有相似的目標,我們會希望建造最短的長度,但是希望運輸效率最大化,能覆蓋廣大的面積和最多數的消費族群。

如果黏菌的運輸網路與人類的鐵路相似,那黏菌是如何辦到的?論文的解釋是:黏菌有大量細胞,在網路形成的早期有許多不同的網路,最後只有最有效率的網路存留,這是利用大量細胞進行的平行運算,而其實與人腦的運算相當類似。

2001 年日本研究者有另一篇研究也論證了黏菌具有智慧。研究題目 “Path finding by tube morphogenesis in an amoeboid organism”,研究者在迷宮中放入食物,讓黏菌去走迷宮。發現一開始黏菌會生長擴散到整個迷宮,但是一旦接觸到食物,黏菌就會收縮,並淘汰不需要的死路,最後選擇最短的路徑運輸養分,黏菌能分辨較長和較短的路徑,而選擇性的只發展短路徑的連接,中斷長距離的連接。

這種選擇性的機制被發現是和黏菌的收縮頻率有關,當黏菌接觸到食物時,會發出週期性的波動,這些波動會影響黏菌管道,使管道強化或衰落。最後只剩最短的管路。藉由此機制來完成淘汰網路,尋找最佳解。

藉由現實中的研究,我們可以總結,黏菌是具有一定的智慧,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像我們原先想像的一般,只是自由在環境中漂流,完全沒有思考能力。

 

人類與黏菌:對於史萊姆智慧型態的推論

在上文中,我總結過去研究,得到黏菌能藉由自身細胞進行運算的結論。儘管不能實際驗證,可以推論異世界史萊姆很可能是一種非常巨大的黏菌集合體,是由非常多黏菌組合而成的生物。這樣的生物能否能作為智慧的載體?答案是有可能的。如此大的一團黏菌可能在內部形成網路來模擬人腦的神經元網路,進而承載一個轉生者的意識。

藉由黏菌網路來模擬意識與思考還會有一些有趣的性質,首先是由於黏菌網路是由一大團同質的黏菌形成的,沒有左右腦之分,故有可能史萊姆能使用「全身思考」,而不像人類只能用大腦思考。

此外,由於黏菌是完全的平行運算,則史萊姆可以同時思考多種不同的問題,比如利用左半邊身體進行戰鬥用的策略擬定,利用右半邊準備魔法,還可以用思考晚餐要吃甚麼,實現多工處理,平行運算使其能自己和自己辯論,這也解釋了大賢者究竟是如何計算,且執行自動戰鬥模式時,利姆路依舊可以具備自我意志感受。

如此大的史萊姆,顯然已經超過人腦的重量,模擬人腦顯然有餘,剩下的黏菌細胞變成演算特化網路,利用無數細胞的平行運算和記憶力幫助利露姆的大賢者其實就是他自己。利用小說中的資訊,我們可以推論《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中的史萊姆很有可能是一種「異世界的巨大黏菌生物」,根據現實世界對黏菌智慧的研究,或許只需要科學,就能解釋或造出和奇幻世界的魔法一般神奇的事物。

 


Source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oeba_(genus)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F%E8%8F%8C
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14044
4. Nakagaki T. et al. 2007. Minimum-risk path finding by an adaptive amoebal network. Phys Rev Lett 99: 068104.
5. Nakagaki T. et al. 2010 Jan. Rules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Adaptive Network Design Science. 22;327(5964):439-42.

本文是我們於清華大學學程課程討論作業的成果之一。透過主題與問題的提出,加以解釋與觀察,提供學生作為觀看者與評論者的一種練習與嘗試,也與我們推廣的「輕學術」有相連結之處。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得以有機會以較長篇幅的方式來討論與寫作,進而獲得練習的機會。

本文作者|生科院張哲剛
編輯| U-ACG 小編

Comments

comments